如需要了解详细内容,请联系:021-26093750;021-26093352
详细>事件:2月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储能: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对光伏: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交易竞价形成,在结算环节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新能源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生效时间自2025年6月1日起。
解读:
一、改革的核心内容:
(1)全面市场化定价: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2)存量与增量分类施策:以2025年6月1日为界,存量项目与现行政策平稳过渡,增量项目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机制电价。
(3)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通过差价结算等方式,保障新能源企业合理收益,稳定行业发展预期。
二、规划时点与实施安排:
改革明确了2025年6月1日为存量与增量项目的分界点。存量项目将通过差价结算等方式与现行政策平稳衔接,而增量项目则需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机制电价。此外,国家允许地方根据自身新能源发展状况和电力市场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实施方案,但最迟不晚于2025年底。
三、对储能端的影响分析:
短期利多: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通知》,2025年6月1日被明确为新能源项目“新老划断”的时间节点,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的电价政策。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政策设计,预计在2025年6月1日前国内光储项目将出现抢装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锁定存量项目政策红利,规避增量项目竞价风险
存量项目电价保障: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存量项目,其机制电价按现行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并通过差价结算机制保障收益稳定性。而增量项目需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电价,存在电价下行风险。
规避不确定性:增量项目的竞价上限由省级部门设定,初期可能因成本差异和技术类型分类导致电价波动较大。企业为锁定稳定收益,倾向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项目并网,以享受存量项目的政策?;?。
(2)避免补贴退坡或收益缩水
历史经验显示,政策节点前的抢装潮普遍存在(如2020年“630”光伏抢装潮)。此次改革明确存量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内的补贴标准按原有规定执行,企业需在政策窗口关闭前完成项目以获取补贴资格或更高电价收益。
(3)平衡消纳责任权重与项目经济性
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与各地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挂钩。若企业未完成消纳目标,次年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可能减少,影响收益。因此,抢装可确保项目在政策初期获得更有利的电量分配。
(4)供应链与产能的短期博弈
储能行业存在“低价内卷”现象,部分企业通过提前锁定订单抢占市场份额。政策节点前,设备供应商可能优先保障存量项目交付,而企业需抢在供应链紧张前完成并网。
中期利空:
6月1日以后,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后,可能对电源侧储能(尤其是新能源配套储能)的需求造成一定冲击。此前,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是推动大储装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24 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达111.6GWh,其中新能源指标带来83.2GWh的储能需求,占比74.6%。但政策取消后,新能源企业不再被强制要求配储,可能导致部分低效储能项目需求减少。
2025年国内装机量预期由127GWh下调为115GWh。若是按照86GWh的储能需求进行预估,以每GWh储能电池需碳酸锂约600吨计算,则影响5.2万吨的碳酸锂当量的需求。2025年全年预估的碳酸锂需求量为136万吨,因此,该政策潜在影响量为4%。
此外,该政策对高压实产能的磷酸铁锂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对小企业影响较大。压实高的磷酸铁锂产品大多应用场景为动力电池端或者314Ah储能等,而强制配储的多为二代磷酸铁锂产品。
长期利多:
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将更加重要,其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化改革将推动储能设施深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通过灵活的充放电策略,储能能够获取多元化的收益,如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补偿等,从而提升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和投资吸引力。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同时,储能设施将摆脱“建而不用”的困境,真正实现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新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储能需求的长期增长,为储能行业带来持续的市场机遇。
综上所述,《通知》为储能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短期内,政策的实施将促使企业在2025年6月1日前加速布局存量项目,以锁定政策红利和规避增量项目的市场风险。然而,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将愈加凸显,市场参与的灵活性和收益多样性将为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需求波动和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但整体来看,储能行业在未来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讯编辑:李攀 021-26098176 资讯监督:方李喆 021-26090058 资讯投诉:陈跃进 021-26093100
免责声明:Mysteel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Mysteel所有,转载需取得Mysteel书面授权,且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Mysteel(021-26093397)处理。